新闻中心
NEWS CENTER

名称:火狐直播下载官网

地址1: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华南城环球物流中心502

地址2: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深圳市龙岗区华南城M13栋120号

电话:0755-28815622

E-mail:robin@honvei.com

新闻中心
首页 > 新闻中心

收藏用好文怕原文被删转载自木禾投研

来源:火狐直播下载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3-11-20 17:05:05

  化工行业放在任何国家,都是很重要的产业,也是衡量整体实力的核心点之一。

  我们是没有经历工业时代的,直接从农耕手工业跳跃到了信息时代,所以现在我们在很多关键技术才会落后那么多。

  这是时代特殊问题导致的,几十年前,我们很穷,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,在外汇少得可怜的情况下,我们依然“重金”砸在化工设备上。

  很多化工产品的技术门槛其实是很高的,尤其是化学品很多都有毒或者有害,对生产的要求相比别的行业来说,要更高。

  我国众所周知煤炭多,石油和天然气少,所以我们的化工原材料,煤炭占了多数。

  整个化工产业链是非常庞大,极其复杂的,产品很多,而且互相之间都还有关联。

  从炼化过程来看,石油确实是最适合生产化工产品的原材料,技术难度相对没那么高。

  这可是“中国神华”压箱底的本领,当然平时不会这么干,这属于战略储备技术。

  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来,石油能炼化出来的产品,煤炭也全部可以,只是麻烦一点。

  所以蓝色框里面的产品,严格来说,都是交叉的,我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画线太多,就简化了。

  芳烃和烯烃对于关注化工比较多的朋友应该比较熟悉,电石跟合成气可能陌生一点。

  电石遇到水就会发生很激烈的化学反应,产生“乙炔”,然后加入“氯化氢”,就能产生“氯乙烯”,这是生产聚氯乙烯的主要原材料。

  电石和烯烃都能生产PVC,也是目前主流的两种技术,不同之处在于“乙烯法耗油,电石法耗电”。

  另外电石也被用来生产水泥,能代替石灰石,不过由于产量不高,应用不是很广。

  以前的苯都是从煤里面提取,不过效率和产量都很低,所以在1950年后,大多数都是采用石油生产苯,到现在都是。

  把煤、苯和烧碱提取后通过特殊装置,就能生产“MDI、ADI、TDI、甲醇、尿素”等非常多产品。

  甲醇就就不用说了,下面有着一个庞大家族,而且它跟电石一样,可以直接去芳烃家族。

  甲醛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,因为健康意识的普及,大家对于装修和家具,都会考虑甲醛的影响。

  甲醛主要用来制作树脂和粘合剂,产业链图上我用了胶水,是便于理解,并不准确,树脂和粘合剂在建筑和家具里面用得非常多。

  不过食醋里面的醋酸是发酵出来的,不是工业醋酸,产量只有整体的10%左右。

  因为这是“BP公司”在1996年推出来的Cativa技术专利,后面的新技术大多数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改进的。

  除此之外,农药和医药行业也用得比较多,前两年因为新冠,医药对甲酸的需求量开始上涨非常大,导致2020年的市场规模增长破纪录。

  不过现在已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,我国是全球甲酸产量最大的国家,2022年产量超过66万吨。

  代表性的公司是“鲁西化工”,他的甲酸、二氯甲烷和DMF出口量一直是行业领先。

  股价更是在一年时间内,从6元左右,大涨到21元,翻了3.5倍,不过现在已经腰斩。

  熟悉期货市场的朋友,肯定知道PTA,因为2006年的年底,我国第一个挂牌上市的化工品期货,就是PTA,可见地位之高。

  记不住这个名称不要紧,但是要知道为啥做衣服的原材料要选择它,而不是别的。

  这种分子结构较为稳定,在保持一定刚性的情况下,还有很好的延展性,所以很适合用来生产化学纤维,也就是我们平时简称的“化纤”。

  以前的衣服主要是用棉花、蚕丝和动物毛制作,但是这种天然纺织品产量有限,不可能满足人类的穿衣需求。

  PTA的用途主要有两个,90%以上用来生产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”,也就是PET,剩下的大部分都用来生产“增塑剂”。

  PET开始工业化是五十年代,最开始大多数都用来做成“合成纤维”,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“涤纶”。

  后来到了八十年代,化工技术有了很大的突破,有了所谓的“五大工程塑料”,分别是:

  “聚酰胺(PA/尼龙)、聚碳酸酯(PC)、聚甲醛(POM)、聚苯醚(PPO)和热塑性聚酯(PBT、PET)。”

  其中纤维级聚酯切片保留了传统功能,被制作成涤纶短纤维和涤纶长丝,一般简称为“短纤和长丝”,化工企业的年报都这样写,最后经纺织做成衣服。

  而非纤维级聚酯切片是后研发出来,通常用于工业,比如薄膜、包装和零部件等,所以才会和PBT成为兄弟。

  现在涤纶的天花板很明显,但是非纤维级聚酯切片的增长却很不错,所以用来生产涤纶的量已将下降到75%左右。

  明白这个产业逻辑,就能理解为什么全球PTA产能慢慢的变大,2022年刚破“亿吨”,已达到1.04亿吨,这在所有化工产品中,都是领先的。

  我国在八十年代才具备生产PTA的能力,而且设备还是进口的,成本高,产能低。

  一直到2009年,我们自己建成了90万吨的生产线,主要功臣是“中国昆仑和蓬威石化”。

  随后就像开了挂一样,一路飞奔,到现在我国的PTA产能近7000万吨,占全球总产能的67%左右,这里面80%以上都是非公有制企业贡献的。

  从行业格局来看,集中度还在一直提高,前五名是“逸盛石化、恒力石化、独山能源、福海创、虹港石化”,这五家拿走了2/3的市场。

  再来看上游,生产PTA的主要原材料是对二甲苯(PX),芳烃家族的主要成员。

  由于我们缺石油,所以PX一直都依赖进口,尤其是5年以前,大部分都靠进口。

  不过现在好很多了,石化产业已经越来越成熟发达,2022年PX的进口量只有一千万吨多一点,占比已经下降到30%。

  所以现在的化工企业年报里面,“一体化”这个词慢慢的变成了了常客,因为他们只需要买石油和部分催化剂,就能生产产业链上诸多产品。

  但是自从2019年之后,那些化工巨头的扩产都非常夸张,近四年的新增产能就高达2000万吨以上,增速超过50%。

  前面刚说了,75%的PTA是用来生产衣服,准确来说是纺织品,很显然我们的纺织品需求,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大的产能。

  因为竞争已经这么激烈,只能用规模化和一体化来减少相关成本,所有玩家都不想出局,所以不想上也得上。

  逻辑跟光伏行业类似,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化工产品很多都是大宗商品,也就是根据期货价格,可以大致计算出公司的业绩和成本,不过需要结合公司财报验证。

  不过麻烦的地方在于,企业不会公开自己所有的期货操作,但是能肯定的是,所有化工企业都会用到“套保”,具体如何操作的,会在本文后面讲期货的时候详细说明。

  那么这个计算过程就要使用到离散函数,来尽量平衡他们操作的价格差,这个函数模型设计得越合理,误差就会越小。

  PTA的业务逻辑也很简单,要么采购石油,要么采购PX,再加上催化剂和能源消耗,这就是主要生产成本,然后卖出去就会体现在期货价格上。

  现在富士康、比亚迪立讯精密这三个巨头,不是在搞黑灯工厂,就是在搞无人工厂,因为他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,人员成本占比不小,所以只能用技术代替人工。

  化工企业不一样,化工产品除了新材料有技术更新之外,这些大宗商品早就很成熟,PX生产PTA的比例基本上固定了0.655,谁生产都差不多。

  这也是为什么行业库存已经很高了,各企业还开足马力使劲生产的原因,从各企业的年报能够正常的看到,产能利用率都是100%左右,有的工厂甚至超过100%。

  当然其实是用来生产“ABS、PS、EPS”这三种,再往下游就是家电、包装和橡胶及其他塑料制品。

  ABS就是树脂,因为组成部分是“丙烯腈(A)、丁二烯(B)、苯乙烯(S)”这三种,所以简称为ABS。

  这个东西很受欢迎,因为那三种物质不同的比例就可以生产出性能不一样的树脂。

  比如“A”的特性是耐腐蚀和耐热,还有一定的硬度,“B”的特性是高弹性和高韧性,“S”的特性是热塑性。

  所以根据不同的需求,就可以生产不一样特性的成品,在工业领域很受欢迎,家电、汽车、飞机、船舶、机械等等全都要用到。

  另外近几年比较热门的3D打印,主要原材料之一就是ABS,因为它的物理特性加上很好的光泽性,打印出来的东西既耐用又漂亮。

  从“透明和塑料”这两个关键词就知道,它有很好的光学性能和绝缘性,所以通常用于灯罩、仪表外壳、装饰等用品。

  在生产PS过程中,会加入“发泡剂”,让原材料膨胀产生很多小孔,发泡程度就决定了产品的密度。

  所以PS又衍生出发泡聚苯乙烯(EPS)等高抗冲聚苯乙烯(HIPS)等多种产品。

  生产HIPS的时候,会加入微米级的橡胶颗粒,受到撞击的时候,橡胶颗粒就会释放应力,所以让原本很脆弱的PS拥有很好的抗冲击性。

  至于EPS就很常见,主要用来生产泡沫,发泡的时候,把小孔放大一点,数量多一点,也就是膨胀幅度大一点,就可拿来生产各种泡沫板。

  但是苯乙烯就跟蔬菜一样,不太好保存,温度越高越难保存,因为它自己就会施展魔法,产生聚合反应。

  纸货交易虽然跟期货一样,都属于远期交易,但是期货是在交易所,属于场内交易,纸货属于场外交易,也就是“OTC”市场。

  从这个特性就知道,纸货交易灵活性大很多,因为少了很多监管和制度,所以流动性很大,一般都是对冲交易平仓或者现金结算,实物交割反倒比较少。

  之所以稍微提一下这个,因为纸货交易在我们的祖国,属于灰色地带,一般都在新加坡操作。

  新加坡1/3的纸货都被我们霸占了,但是真正合规允许纸货交易的公司很少,比如中海油、中化等公司才有资质。

  比如苯乙烯,近十年的行情,发生了很多次逼空,大部分是由于行业库存降低,导致没办法交货所产生的。

  有朋友可能会疑惑,正常逻辑不应该是物以稀为贵吗?不应该重点看产品的利润吗?

  比如苯乙烯2020年的利润最高超过4000元/吨,照样发生了精彩的逼空大战。

  所以很多人一点都不关心产品本身,只关心仓库有没有货,还有更直接的,经常盯着港口,一旦有什么突发事件造成港口封闭,那大多数都立马反向交易。

  上图是苯乙烯完整的产业链,主要原材料是苯和乙烯,由于保存时间很短,所以价格波动与原材料价格的相关性很强。

  这里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,各大化工企业都在扩产,产品又不能保存,怎么卖出去?

  比如近三年,从2020年到2022年,我国苯乙烯的产量分别是1007万吨、1203万吨和1388万吨。

  这个量略微低于我们的需求,所以那三年分别还进口了283万吨、169万吨和114万吨。

  而我们的总需求量才1500万吨左右,再多算一点,一年就算用2000万吨,那也多了500万吨的产能无处安放。

  根据最新数据,ABS平均开工率77.7%,环比下降3.9%,PS开工率63.3%,环比增长2.4%,EPS开工率61.5%,环比增长1.5%。

  原因很简单,房地产和家电是最终消化产能的大户,这两兄弟现在的状况就不用多说了。

  之前中东是苯乙烯的大本营,每年的输出量都领先,北美是老二,主要输入到东北亚和印度。

  而且还有一点很尴尬,我们苯乙烯的产能虽然很大,但是缺石油和苯,也就是两个关键原材料,我们都缺。

  所以苯的价格特别大程度影响了苯乙烯的利润,这也是很多企业在苯价格很高的时候选择停产检修的原因。

  学名叫“聚氯乙烯”,是世界上产量第三大的合成聚合物塑料,仅次于聚乙烯(PE)和聚丙烯(PP)。

  上图是完整的PVC产业链,上游是石油、煤炭和盐化工,下游主要是建筑材料,比如门窗和管材。

  不添加的增塑剂的,硬度最高,添加10%以下增塑剂叫硬质PVC,添加10~30%增塑剂的叫半硬质PVC,添加30~70%增塑剂的叫软质PVC,添加80%以上就成糊糊了,所以叫糊塑料。

  大概有25%的PVC用来生产门窗,这个数据在发达国家非常高,一般达到50%左右。

  还有20%的PVC用来生产管材,很多水管和线管都是PVC,比PE管和PP管多。

  第三大应用领域是PVC膜,大概消耗10%左右,能做成不同厚度不一样的颜色的薄膜,比如包装袋、雨衣和玩具等等,种菜使用的塑料大棚也是PVC。

  从生产成本来看,电石占了大头,大概占70%左右,如果电石价格高的时候,会超过80%,氯化氢和电力各占15%左右。

  另外一个原材料氯化氢虽然占比不高,但是液氯的价格波动是线日的液氯市场均价,看这波动幅度。

  我记得2020年液氯的价格持续上涨了12.5倍,从160元涨到突破2000元,非常夸张。

  从这个产业链非常容易就发现,现在PVC日子不好过,下游需求受房地产影响,比较低迷,上游成本却一点都不低。

  这个月PVC的产能利用率平均只有77%左右,即便是这样,库存还居高不下,虽然有下降趋势,依然高达40万吨以上,这可是近三年的高位。

  上图是上周PVC的行情表现情况,总结来看,就是供应量降低,需求降低,利润降低,库存保持高位。

  MDI的名字很长,叫“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”,主要用来生产聚氨酯(PU),是现在发展速度最快的材料,所以被称为第六大塑料。

  MDI的技术难度比较高,中国企业目前只有“万华化学”能生产,其他的都有外资背景。

  目前全球MDI总产能已超越1000万吨/年,排名前五的是这几家:“万华化学(265万吨)、巴斯夫(181万吨)、科思创(177万吨)、陶氏化学(136万吨)、亨斯迈(135万吨)。”

  上图是MDI的生产的全部过程,主要原材料有煤炭、苯和氯碱,仅从这里就能看出MDI相比于其他塑料,技术难度要大很多,行业才会这么集中,因为其他人都没技术。

  在生产MDI的同时,会顺带生产ADI,这东西的技术难度更高,主要用在新材料领域。

  在2021年之前,行业发展都很好,尤其是我们中国,20年以来CARG高达14%,即便是10年CARG也有7%,都高于全球增速。不过2022年之后,需求要低迷很多,所以国外巨头都不敢扩产。

  好处自然是巨大的,万华化学的MDI生产所带来的成本,要比市场平均成本低3000元/吨左右。

  从挂牌价格来看,整体上是略微上升的,尤其是纯MDI,万华10月份的报价是桶装/散水挂牌24500元/吨,跟上个月差不多,不过相比于年初,要涨了几千元。

  聚合MDI万华10月份的报价是桶装/散水挂牌18000元/吨,这个比9月份下降了1500元/吨。

  上半年不管是中国石化,还是万华化学,还是华鲁恒升,业绩都是下降的。国内需求短时间内肯定是没法提升的,国内的MDI产量必须要出海去抢市场,。

  可能也正是因为提高吸引力,出口价格一直在下降,比如8月份聚合MDI出口均价跌到了1542美元/吨,同比下降32.1%,年初都还有1760,可见价格之惨烈。

  这也是各化工企业纷纷开辟第二增长曲线“新材料”的原因,缺石油是硬伤,这类初级化工产品,眼看竞争白热化,也无可奈何。

  唯一的办法只能是科技升级,研发出性能足够优越的新材料,那就能享受高科技的红利。

  还有其他很多化工产品就不多讲了,以后有机会再补充分析,否则文章太长,下面讲讲期货。

  比如PTA期货,发展了近17年,已经很成熟和活跃,每天的平均成交量早就超过200万手。

  套期保值俗称“海琴”,又称对冲,还有叫做避险的,意思是指交易人在买进(或卖出)实际货物的同时,在期货交易所卖出(或买进)同等数量的期货交易合同作为保值。简单理解,就是锁定一段时间内产品的价值,因为大宗商品的价格可能波动很大,这样对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影响都很大。

  那么为了未来一段时间的稳定性,今天用什么价格交易,未来一段时间就锁定了,到时候不管产品价格是下跌还是上涨,都影响不大。

  好处自然是避免了风险,一年之内波动10倍的情况,不是没有,换谁都受不了。

  企业锁定价格后,后续经营可完全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执行即可,不用考虑市场行情。

  而且还能降低流动资金的占用,因为如果有较大库存,能够最终靠买期货来避免存货的资金占用,不但仓储成本省了,率还更高。

  1、已经与客户签订了销售合同,但是还没有生产,也还没有采购产品原材料,也就是处于现货空头头寸的状况。

  这个时候自己的销售价格已经确定了,因为客户已经买了,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还没有确定,因为仓库里面还没有原材料,所以利润并不确定。

  这个时候也处于现货空头头寸的状况,如果未来产品价格涨了,而销售价格又已经定了,那么就会造成损失。

  3、未来要采购某产品,现货价格又不确定,如果未来价格持续上涨,显然成本就高了

  当然真实的情况会更多,也复杂很多。基本上那些化工企业的期货操作员,都会围绕“基差”这样的一个东西研究。

  实际上期货大部分时间的价格都是围绕现货波动的,这个跟股价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个道理,期货不管怎么样,最终也还是会回归现货。

  但是股价仅只是表示当前的市场情绪,不可预测,而期货却有“价格发现”功能,比如现在某产品由于库存紧张,现货价格相对较高,但是期货的基差率可能很大。

  所以他们都是通过对基差的判断,来决定交易策略.但是这里面有个变量,那就是“交割”。

  如果交割没问题很顺畅,那么期货本质上跟股市一样,都是看多情绪和看空情绪的博弈,如果非要说区别,期货有近月和远月。

  但是期货的预期比股市的预期要难,而且风险更大,所以很多人每天都在交易现货和交易预期之间摇摆,不知道选哪个好。

  研究期货与研究股票的本质逻辑是一致的,都是关注基本面的内在价值,期货复杂的地方还要去观察总结规律,股市不需要。

  因为某公司值多少钱,那就是多少钱,今天不管市值高了还是低了,未来也一定是那么多钱。

  但是期货不管是涨还是跌,到了时间点,那就是交易价格,所以对于未来的判断难度更大。

  现在主要流行的方式,也只有基差套利和基差贸易这两个,看上去很简单,但是怎么样玩转现货和期货的无缝衔接,很考验功力,因为这两个是必须同时做的。

  如果再加上交割有问题,不那么通畅,那就郁闷了,可能期货价格长时间偏离现货,对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会更高。

  所以对于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,不要去做投机,也最好还是不要做套利,做好套保就可以了。毕竟企业有自己的主业,稳定才是第一要务。

  风险提示: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,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,据此买卖,风险自负。